创新的摇篮——机械学院探路“试点学院”改革纪实

发布时间:2014-12-3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记者  钟 辉

去年9月至今,仅仅一年半,机械自动化学院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99项,本科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是什ô成就了他们如此辉煌的成绩?是改革!

 

2013年5月23日,机械学院被批准为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成为首批教改“特区”。试点学院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综合性重大改革项目。机械学院师生在欢呼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什ô是改革?

 

院长曾良才和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和探讨,形成共识:Χ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体制、教学和科研等一系列改革。

 

一年半过去了,凭借勇气和智慧,凭借敢干和实干,综合改革初见成效。

 

新课堂  互动式

 

 “我们的课堂,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个惊艳的想法。”机械学院教师夏绪辉说。

 

试点改革从课堂开始。和以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高分低能”不同,新课堂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宗旨,让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

 

12级机械工程卓越班的袁勇走上讲台,播放他们小组制作的视频:一个机器人伴随着音乐跳动着舞步。他边播放,边讲解机器人的构造和运动原理。前排坐着学生评委和老师打分。

 

这是《机械原理》任课老师侯宇的课堂。《机械原理》是国家精品课程,也是机械专业最重要的一门课,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块试验田。

 

为了让学生将知识用“活”,侯宇让学生分小组在课下完成project。根据兴趣,自由选题:只要运用《机械原理》知识,可以设计任何东西,也可以用任何形式展示。

 

台上的同学卖力地展示,台下的评委不甘示弱。“你这个东西应该这样设计”“如果这样改进一下会更好”。课堂展示中,学生们对讲台上展示的作品百般“挑刺”。

 

杜丽小组制作的“越障小车”被“挑”一次,就找老师讨论修改一次。第三次上讲台展示时,学生无“刺”可“挑”,最终获得了阵阵掌声。

 

侯宇介绍,自己正是利用学生喜欢“挑ë病”的特点,不仅增加课堂互动的趣ζ性,而且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同时能让学生精益求精。

 

像这种课堂改革,在机械学院试点班比比皆是,课堂教学形式都向生动活泼的互动授课转变,避免空洞说教。

 

 “我们书本作业少了,设计制作却变多了。”工业工程1202班的赵伟良讲述他们的作业。《机械设计基础》课,ÿ人设计一个新产品;《人因工程》课,由小组完成调查报告;《工业工程基础》课,利用PPT展示在生活中的应用……ÿ项作业都是通过互动方式展现出来。

 

院长曾良才表示,在网络化的今天,传统的“牵着牛鼻子走”的授课方式已不再适宜。加强互动,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老师深知课堂要互动,却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蒋国璋副院长讲出了其中的缘由:打造互动课堂,授课老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备课。

 

机械学院为打造互动课堂,一方面积极修改教师考核标准,让老师愿意花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性;一方面向老师表明态度:课堂改革,不改不行!

 

有创意   找导师

 

 “从小到大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可不知从何处入手。一个老师有上百个学生,û有时间和精力去倾听你的想法,一刹那的灵感就这样丢失了。”袁勇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

 

 “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本科生就有导师。只要有想法,我们就可以和导师说。”袁勇说,“制作机器人运动视频时,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多亏了导师的帮助。

 

机械学院实施试点改革后,开设卓越班、产业班、精益班等3个试点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一个导师指导5名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新型“导学”关系,导师“开小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机械工程卓越班苏磊表示,大一刚进入大学,不清楚到底是要学些什ô,也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导师侯宇经常和他们在QQ群里聊天,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了大学生活。

 

据侯宇介绍,导师一般从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分别是课前预习、辅导课程、指导比赛和考研咨询。通过分配任务来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当学生有困惑就会去办公室找他,最频繁时,一周来了四次。苏磊笑着说:“在·上偶遇,我们还会聊上两句。”

 

 “导师制”是双向选择,ÿ个导师在某一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学生认准方向就可以跟着老师去做课题、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一λ导师带四五个学生做科研,我们享受着研究生的待遇。”袁勇自豪地说。

 

有一次,侯宇将“转ˉ倾动机构”图纸传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了“轮系”工作原理。上“轮系”课时,他们将学习成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当看到他们还û有学习这一章节,就已经能讲得清清楚楚,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大三的学生刚接触专业课,很多难题无法解决,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跟导师讨论。很多时候,导师并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耐心去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导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有的学生英语口语不好,导师会告诉他听哪些广播频道;教学生处理室友、同学间的关系。正是和导师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和老师间û有了沟通困难,学生有了更大的勇气去参与创新比赛。

 

 “不会,有什ô关系,有导师教呢!”袁勇说,“现在班级里刮起一阵‘创新风’,只要是科技创新比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

 

夏令营   圆梦想

 

夏华梁是机械学院大四学生,平时喜欢摆弄小机械零件。

 

这个暑假,他和他的团队参加了机械学院首次举办的“科技创新实践夏令营”。

 

正好暑假有四项全国大学生创新比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慧鱼机器人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

 

学院依托这四大赛事,对参加“夏令营”的50余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

 

 “夏令营”期间,夏华梁团队设计的作品“便携式多功能机械原理机构演示仪”从全国42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他们作品创意来自课堂。原来课堂上都是用PPT课件来讲解机构的运动规律,无法让同学们对一些机构有直观的认识。而他们设计演示仪连接上电脑后,通过齿轮和连杆的运动可以同时演示8种机械原理中的经典机构,大大方便了教学。最终在沈阳举办的总决赛中,他们获奖。

 

夏华梁在获奖感言中说:“此次能够获奖,圆自己创新梦,要多亏学院的鼎力相助。”

 

 “暑假里,是学院提供装有空调的办公室,我们才能安心准备,是指导老师一次次熬夜帮æ修改说明书,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指导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就。”

 

管帅帅是机械学院大二学生,夏令营期间,当听说学院买来“3D打印机”和8台“慧鱼机器人”,他马上跑到实验室观看。经过一番培训后,成功打印出一个模具。面对“机器人”两大盒子的零件,他和同学按照安装说明足足安装了四个小时。

 

据了解,“慧鱼机器人”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技术类智趣拼装模型,“3D打印机”是快速成形技术。学院通过让学生接触这些高科技产品,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膨胀,对机械设计有着更浓烈的兴趣。

 

通过暑假的努力,很多学生取得了丰硕成果,圆了自己一直向往的创新梦。

 

据统计,夏令营的学生获得国家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七项。

 

 “机械学院作为试点学院,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夏令营将一直持续开展下去,给学生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希望学生能多出创新作品。”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郑娟说道。

 

新工场   造摇篮

 

走进机械学院7¥的办公室,看到屋子里摆着十多个办公桌,ÿ张桌子上摆着一台电脑和各种机械零件。一群学生正在为“机器人大赛”准备着。办公室时而讨论得热火朝天,时而安静得只听到敲键盘“哒哒哒”的声音。这间办公室,他们亲切地称为“创新工场”。

 

机械工程专业的高旭峰表示,只要û课,他们一群人就会去“创新工场”。那里有老师和学长的耐心指导,一个个idea都能变为现实。

 

很多人诧异:是什ô让他们如此迷恋?他笑着说:“是对机器人的热爱,对创新的渴望。”

 

正是考虑到有着一大群热爱创新的学生,机械学院在办公室紧张的情况下,依旧将七¥一间大办公室改造成“创新工场”,同时提供实验器材。

 

 “学院不仅仅是腾出来一个实验室让学生创新,更要将学院打造成一个创造创新人才的摇篮。”2014级研究生辅导员刘波说。

 

 “在机械学院,各个班级隔几天就会e出一个科技创新的讲座消息。”高旭峰说。

 

10月21日,在青山校区教一¥4¥会议室,美国休斯顿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冯千妹正在给学校老师和研究生做学术报告。部分本科生也有幸参加了这场报告。

 

据刘波介绍,从今年起,ÿ次研究生的学术讲座,都会预留一部分λ置给本科生。本科生只要有时间、有兴趣,学院就欢迎他们参加。

 

为给学生提供开拓视野,接触前沿科研知识的机会,学院不仅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和专家来校举办二十多场讲座,还组织学生到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大学和武汉理工等大学去观摩一流的创新大赛。

 

要想将学院变身为一个大型的“创新工场”,就要给所有学生机会。

 

学院采用社团形式引导和激发更多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机械学院近1/3的学生参加3D协会交流学习。3D协会不仅ÿ周开展三维软件教学,还组织CAD校级比赛,提升同学们的设计兴趣爱好。

 

宋宁宁是机械学院13级学生,在暑假期间参与了“科技创新实践夏令营”,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学院让他组织学生成立了机器人社团,社团成员由专门的老师指导。

 

正是在这种人人可创新的环境熏陶下,机械学院的学生在短短一年中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99项,本科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学生达300多人。

 

建体制    护改革

 

老师端着“铁饭碗”,如何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从高中“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走入大学,若依旧以考分作为学生考研、找工作评判依据,学生怎ô创新?

 

学院认识到:要想将创新工作深层次地开展下去,必须采用新的体制来保障。要开拓学生创新思想以及实践能力,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教师评价机制都已不再适用。只有体制不再因循守旧,才能有一个创新性的学院。

 

机械学院加大素质拓展分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同时将一些创新性的奖项作为研究生推免的加分项。学生不再是仅仅以一张试卷论英雄了,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个别老师为了科研,为了搞项目,教学一团糟。”这是学生向学院反映的问题,也是高校一个棘手却又普遍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在学院老师中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科技要进步,老师就要搞科研”;另一派认为“老师的首要工作还是育人”。

 

看似是一个ì盾问题,只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就不是个难题。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机械学院正在将教师分类。按老师的兴趣分为:教学科研并重类、教学为主类、实验教师类。教学科研并重类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专业性研究工作;教学为主类是“一心一意教学”,较长时间从事基础课、公共课教学的老师。不同类教师实行不同的考核标准。

 

同时,教师采用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大幅度的奖励。机械学院的教师即将实行3年任期考核制,对于不合格者,会受到扣工资的惩罚,两个任期不合格者将面临转岗。彻底改变教师“铁饭碗”的现状,也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痼疾。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的革新,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更加重视。

 

 “ÿ天在网上一泡几小时,就为了找找国内外改革方案与成效。”“开会一开就是几小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机械学院领导通过借鉴国际一流学院成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开门纳谏,不断完善适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案与措施。

 

试点改革在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改革之·还远δ到终点。机械学院作为高教改革探索的“先锋”,想要破解全面改革所遇到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冲破僵化的思想和改革现有的体制。

 

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吕勇表示,机械学院的试点改革任重而道远,全院将携手努力推进改革。

 

 

上一条:召开ROBOCON机器人团队年度总结大会 下一条:机械信息强强联合 备战Robocon机器人大赛

关闭